1
“如果央视可以按照拍四大名著的态度来拍摄我的作品,那我愿意将我的版权一块钱卖给中央电视台。”
如果初次看到这句话,大概也会觉得这位作者有点“夸下海口”了吧。
竟然将自己的作品和四大名著放在同一水平线之上?
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还说:“如果按照原版拍我再倒送10万!”
作为一名作家,他究竟是不缺钱还是另有目的?
那么“一元版权”事件最终是如何收场的呢?
2
在看到这个采访之后,张纪中便以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名义给这位作者写了封信。
传达了想要高品质翻拍其作品的愿望。
并在银行找到了一张编号为“52888”的一块钱。
不仅把它压在了有机玻璃之中,还用汉代云纹的画框装裱了起来。
这位作者在收到信件之后,立马就表示:“我的作品你可以随便挑。”
而这位作者就是写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
于是便有了《笑傲江湖》的翻拍,江湖上也一直在流传着“金庸一元卖版权”的美谈。
他曾经还说过:“你自己生出来的孩子会允许别人去打去骂吗?如果你真的觉得我写的不好可以自己重新写一个。”
金庸先生不仅对自己的作品非常呵护,而且对于后辈也是无比的和蔼,没有一点架子。
当时张纪中带着几位《笑傲江湖》的主演曾经去拜访过金庸。
金庸先生不但早早换了得体的衣服在家中等待,而且在席间也不断地给主演们夹菜、聊聊家常,最后还分别都合了照。
甚至在大家离开的时候,还坚持把他们都送到了电梯口,直到电梯合上才离开。
但是还是会有人好奇,版权卖这么便宜,你靠什么赚钱?
金庸虽然对私人财产不是很在意,但却是一位非常“合格”的老板。
倪匡曾经还笑称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
3
金庸从小的时候大概就有赚钱的天赋吧。
15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国内第一本升学教材《献给投考初中者》,这本书还畅销了好几个省份,他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正是有了这笔资金,他高中和大学也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
后来他在上海《大公报》公开招聘时,突破重围,成功成为了一名国际电讯编辑。
这也是他成为“报人”的开端。
而后来被派去香港复刊的《大公报》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950年,《大公报》旗下的《新晚报》创刊,他就被调过去做了副刊编辑。
他们不仅看到了香港报业强盛的生长趋势,还想到了靠连载小说作为营销手段。
所以《龙虎斗京华》、《书剑恩仇录》相继推出,拉开了新武侠时代的帷幕。
自此之后,查良镛给自己起名“金庸”,开始一边当编辑,一边写小说的日子。
后面自己当老板了,虽然是眼光独到,可多年好友倪匡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虽然蛊惑精灵,但也斗不过老查,他是老奸巨猾。”
当时金庸因为看不惯香港的风气,便跟老同学沈宝新共同创办了《明报》。
金庸负责内容的输出,而沈宝新则负责将报纸卖出去。
在创业的时候,说是倾家荡产也不为过。
创刊要花费10万元,而金庸自己就投了8万,他将自己写小说赚取的稿费全部都投了进去。
由于当时报业行业的饱和,报纸要卖到一万多份以上才能够勉强保证不亏本。
但是《明报》一开始却只能卖到四千到五千份的状态,所以绝大部分的时间是靠金庸往里面贴钱的。
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要靠当时的妻子朱玫变卖首饰才能继续运转。
不过当《明报》变成了香港炙手可热的文化刊物时,大家都认为其专栏作家的稿费应该会很高吧。
但没想到金庸说:“职工的薪资和退休金肯定是要小心计算的,不可以随便放松。”
如果有人要求加稿费,金庸都会笑着说:“你那么爱花钱,加了不还是会被花掉,不加。”
即使是好友倪匡酒后要求加薪,当时金庸也只是满口答应下来。
加是加了,不过也是真的少,只加了百分之五。
倪匡打电话过去骂金庸,但金庸却说要写信详细说明。
各种理由罗列一大堆,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还是落在了如果一个人要加稿费,那么所有人都要加的点上。
逼得很多作家都会在专栏之中指名道姓地骂金庸,即使如此,金庸也只是笑着说:
“骂可以骂,稿照常登,稿费一概不加。”
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精打细算,《明报》才能一路成长为明报集团。
不过金庸也不是为了钱就一直“收割”的人。
他甚至还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直接宣布封笔。
就算被误解为“江郎才尽”,也不会因为赚钱就一直重复之前所写的风格。
而他这种洒脱的性子,多半也是小的时候就养成了。
4
金庸曾被问到如果在小说中选一个角色让他做,他会选择什么人物?
“我想要选择《天龙八部》之中的段誉,他做事不霸道,而且也会留有余地。”
段誉本人虽然有极其高强的武功,但不太外露,同时也是满腹诗书,善良固执。
而这些特征跟金庸也确是极其相似的。
金庸的本名叫做查良镛。
“金庸”就是通过“镛”拆解开来得到的。
他出生在浙江海宁,祖上不仅善于经商,还出了很多学识渊博的后人。
即使到他那一代的时候有一点家道中落,但还是有三千亩良田,所以他也算是吃喝不愁的。
而父亲唯一发愁的,居然是他太爱读书了。
家里之前也算是名门贵族,传下来的藏书也是挺多的,他更是整天都泡在了书堆里。
父亲一看这可不行,万一读傻了怎么办,便想方设法带着他出去玩。
有一次父亲一转眼没看见,孩子就不见了,父亲急的以为丢了呢,结果回家一看,他正在书房里看书呢!
而他“洒脱散漫”的性格,更是在上了高中之后展现的淋漓尽致。
1940年的时候,查良镛考入了浙江联合高中。
当时有一位教导主任经常辱骂学生,而他有一句名言:“我叫你永世不得超生。”
而当时经常办壁报的查良镛便写了《阿丽斯漫游记》,学生看了都捧腹大笑。
“阿丽丝小姐来到校园,忽见一条色彩斑斓的眼镜蛇东游西窜,伸毒舌,喷毒汁,恐吓学生:我叫你永世不得超生……”
而教导主任看到这篇文章之后更是气的胡子都歪了!
他找到校长那里哭诉,要求必须开除查良镛。
而谁也没有想到,上了大学之后他竟然又被开除了一次。
当他在重庆某大学读外交系的时候,因为看不惯学校的风气,再次仗义执言,就又被开除了。
可能是命运的拨弄吧,他也因此没有成为一名外交官。
从金庸先生开始写小说,直到1972年宣布封笔,他一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
而在他的小说之中,我们也能够读懂金庸,读懂为何“江湖”没有了他,但他的“江湖”却一直都在。
5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这句话虽然是出自郭靖,但也是金庸先生自己心中对于“侠”的见解。
在他小的时候,爷爷查文清就职于江苏知县,然而在这期间却发生了“丹阳教案”事件。
百姓发现西洋教会埋藏了众多儿童的尸首,很快就引起了反洋教运动。
在洋人的施压之下,只好将闹事的百姓都抓了起来。
但查文清最终放走了这些人,独自承担了“纵逸”的罪名。
从那个时候开始,“侠”的概念就在金庸的心里生根发芽。
金庸先生本人也一直都在为正义发声,即便也曾经因此成为其他势力的“眼中钉”,可她从未放下过自己手里的笔,放下过心中的信念。
而我们也能从一个个英雄人物,比如郭靖、乔峰的身上,看到他对于家国的情怀,看到真正的侠者是如何为国为民。
在金庸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究竟何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张纪中在拍摄《神雕侠侣》的时候,曾经问过金庸先生对于浪漫的见解。
他说:“浪漫是一种不常见的状态,比如手拉手看月亮是很常见的,但是手拉手看月亮还站在水里,那就是不常见的举动,那就是浪漫。”
他虽然写了郭襄的爱而不得,终身未嫁,写了她“一遇杨过误终身”。
但也写了郭襄因此见到了山川湖海,奇情异事,余生都过的精彩万分。
哪怕最终没有携手到老,却也学会了如何更好爱自己,更好去爱这个世界。
转眼金庸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年了。
有人曾问他人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
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也曾洒脱妄为,也曾胸怀天下,金庸先生用他的一生向世人阐述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