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名师讲座视频,管理培训课程,培训讲座,培训视频讲座下载。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门资讯 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的由来

更新: 2025-05-10 11:09来源: 网友投稿浏览次数:

上巳节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上巳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习俗与演变体现了古代社会风俗与民族文化的交融。

关键信息

起源:周朝(水边祭祀活动)。

兴盛与衰落:唐代鼎盛,宋元后逐渐衰落;民国时期(1930年)改称“三月三”,废止“上巳”之名。

核心活动:祓禊(驱疫辟邪)、祭高禖(求子)、曲水流觞、踏青、会男女等。

现状:汉族地区式微,但在南方少数民族(壮族、侗族、瑶族等)中仍是重要节日,形式多样。

历史演变

1. 周朝:起源于“祓禊”仪式,《周礼》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以香草水沐浴祛灾。

2. 汉魏:发展为春游节日,增加临水宴饮、曲水流觞活动。

3. 唐代:宫廷与民间共庆,杜甫《丽人行》描绘“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4. 宋元后:与清明、寒食节融合,逐渐淡化。

5. 民国:官方废除“上巳”,改称“三月三”,部分习俗融入少数民族文化。

节日习俗

早期习俗:

祓禊:水边沐浴,柳枝沾水洒身,寓意驱邪。

祭高禖:祭祀生育之神,祈求子嗣。

临水浮卵:将煮熟的鸡蛋投河,拾食者象征得福。

后世发展: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沿溪而坐,酒杯顺流而下,赋诗饮酒(王羲之《兰亭集序》即为此作)。

会男女:青年男女郊游相会,自由恋爱(类似“古代情人节”)。

少数民族特色:

壮族:三月三歌圩,对歌、抛绣球、五色糯米饭。

侗族:抢花炮、斗牛,象征勇武与丰收。

瑶族:祭祀盘王,跳长鼓舞,祈求平安。

文化影响**

1. 文学艺术:

诗词: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白居易《三月三日谢恩赐曲江宴会状》。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成千古绝唱。

2. 社会风俗:

促进踏青、赏花等春季活动习俗。

为清明节的踏青、寒食节饮食文化提供源头。

3. 性别观念:古代少有的允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打破礼教束缚。

传承与保护

衰落原因:宋元后节日合并、社会变迁、西方文化冲击。

现代保护:

广西“壮族三月三”列入国家级非遗,放假2天。

文化旅游:如桂林“三月三”民歌节、贵州侗族花炮节。

教育推广:中小学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复兴习俗。

民间传说

简狄吞卵:商朝始祖契之母简狄于上巳日吞玄鸟卵生子,衍生祭高禖习俗。

曲水流觞起源:传说周昭王以流水传杯宴请将士,后成文人雅集传统。

相关作品

诗词:杜甫《丽人行》、欧阳修《三日赴宴口占》。

书画:《兰亭集序》(王羲之)、《曲水流觞图》

上巳节虽在汉族地区式微,但其文化基因通过少数民族习俗与文学艺术得以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例证。

热门推荐

广告位: 260PX-250PX

Copyright © 2002-2022 海纳资源网 版权所有 联系QQ1442716096 Powered by EyouCms

黔ICP备202100190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