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华夏大地群雄四起,烽烟阵阵。南北朝胡、华碰撞的震荡,催生出一个大隋还不够,誓将缔造出中华民族第二个辉煌时代——盛世大唐。在后人的视角,我们当然懂得历史的车轮无法阻挡,但由谁来推动,在当时看来的确无法预知。历史总是以惨烈的方式呈现,在血与火的锻造中,在生与死的轮回中,成王败寇也许是英雄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信仰。
隋唐英雄,我们在演义小说或历史评书中耳熟能详。其中程咬金,往往以喜剧人物的形象出现。他武功低微,“三板斧”抡完,胜负交由对手;他气运逆天,糊里糊涂就当上瓦岗军首领,自号混世魔王。相对于同时期的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人,程咬金总是给人以“莽撞”和“福将”的印象。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本文将在单薄的正史传记中探寻蛛丝马迹。
一、真的只有“三板斧”么?
武力值★★★★★
程咬金武力如何?
先看武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旧唐书·程知节传》说:“少骁勇,善用马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槊,矛也。”;东汉服虔《通俗文》:“槊,矛长丈八谓之槊。”马槊即是马上所用的矛。怎么样,是否似曾相识?看张飞使用的武器——“丈八蛇矛”,也是槊。也就是说程咬金跟张飞一样善用长矛,而且是骑马作战,是骑兵。没有记载程咬金善于使用板斧这种很有江湖气息的武器。
再看战力。瓦岗军同王世充有一场大战,这一仗的前哨战正是程咬金打的。《旧唐书·程知节传》:“世充来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为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乃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裴行俨中流失落马,程咬金驰马救援,连杀数人致“世充军披靡”,抱起裴行俨上马而回。一骑驮两人,马跑不快,被骑兵赶上“刺槊洞过”,被穿透了啊!再看程咬金“回身捩折其槊”,转回身折断长矛,并斩死追击者。这是“三板斧”吗?妥妥一个“长坂坡赵云” 啊!这也正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由来。
这是《旧唐书》的记载,《新唐书》的作者觉得难以置信,用了这样一句话“追兵以槊撞之”,不知因何而来,追上了为什么不“刺”,而要“撞”呢,是在提醒程咬金“我追上来了,快来杀我吧”么?真相如何就无从考证了,不过古今战场上身受贯通伤还能作战的也不乏其例。而在不久后的大战中,程咬金销声匿迹,可见此战必是身负重伤。
【总结】“少骁勇”、重伤而折槊斩将,程咬金武力值“五星”。
二、曾经卖过私盐么?
魅力值★★★★☆
先看出身。在演义小说里,程咬金完全是草根出身。说他家住济南,幼年丧父,游手好闲、卖过耙子、贩过私盐,打死了官员,坐过大牢。
这些是否属实?我们要允许历史不完美,对于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唐初将星闪耀的时代里,历史并未给他留下太多的笔墨。新旧《唐书》,都只说其“少骁勇”。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程咬金的出身并不低微。根据正史和他的墓志、碑文记载,他的确是山东人,但不是济南,是山东济州东阿人。出身将门,身世显赫。其曾祖父程兴任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任北齐晋州司马。尤其是程咬金的父亲程娄,任济州“大中正”。“大中正”绝不简单,自三国末期推行“九品中正制”以来,这个官职一直是负责点评地方上的人物,评定他们的等级,据此评判任命官职。而这个职务历来是给地方豪族留着的。《新唐书·柳冲传》说“(大中正)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这就是说,程家是济州的地方大族。为什么没落了,原因很简单,他家是北齐的官员,北齐为北周所灭,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仍比马大,程咬金的号召力也是杠杠滴。《旧唐书·程知节传》说他“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
再看品行。
1.爱士卒。 程咬金这个名字就颇具亲切感。史传说他“本名咬金”,按理说作为世家大族怎么取这么一个名字呢,我想这个名字许是乳名、许是诨名,他的大名可能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自己也懒得用。你想,在战乱年代,带着一群草莽英雄东征西讨,叫个带点痞气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带兵的风格,史传说他“每阵先登”,可见他必是深受士卒爱戴。
那什么时候改叫“程知节”了呢?具体时间无法考证。《河洛记》记载说:“王世充将兵围新安,将军程咬金帅其徒以归义。”也就是说在他降唐以前,他还叫做“程咬金”,那么改名应该在归唐以后,很有可能是赐名。
2.明爱憎。其实,程咬金投降王世充也是迫不得已,瓦岗军和王世充大战本就是隋“皇泰主”(时宇文化及已杀死隋炀帝,并带十万禁军,押着隋宗室、后宫、百官向关中进发。隋大臣元文都等人拥戴越王杨侗即位,年号“皇泰”,就是历史上的“皇泰主”。)的驱虎吞狼之计。瓦岗军初战胜利后(即程咬金被“刺槊洞过” 的那一战),被王世充夜袭,瓦岗军溃败,李密和部将四散而逃。程咬金不得不和裴仁基(裴行俨的父亲)、秦琼等人一起投降了王世充。
王世充是靠拍隋炀帝马屁起家的,隋炀帝时期他任江都丞,负责管理隋炀帝行宫。隋炀帝最爱江都,所以王世充不遗余力地满足隋炀帝的奢华生活。《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王世充)乃雕饰池台,阴奏远方珍物,以媚于帝,由是益昵之。”程咬金是横眼竖眼也看不上他,再加上王世充杀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裴仁基是秦琼和程咬金的老上级,裴行俨是程咬金舍命救出的袍泽兄弟,所以程咬金坚决主张逃跑,不伺候王世充了。
机会很快来了,“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旧唐书·程知节传》)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人不行,我们告辞了”,看,连逃跑都这么彪悍。
【总结】出身豪族而身先士卒,爱憎分明而襟怀坦荡。程咬金魅力值“四星半”。
三、他真是草莽武夫么?
智力值★★★★☆
前文说过,程咬金出身世家大族,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大官,程咬金虽不一定能吟诗作赋,但也绝不是鲁莽不通文墨之人。程咬金的智慧更多的体现在他识人断事,对形势的冷静分析上。
1.看清了王世充。程咬金说王世充:“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想,好为咒誓,此乃老妪尔,岂拨乱之主乎!”(《资治通鉴》卷一八七)王世充这人气量小,浅薄,爱赌咒发誓,这就是个老太太,哪像个拨乱反正的君主。
他说的对不对呢?来看看王世充的表现。王世充击败李密后,不久便废掉了皇泰主,自立为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刚开始还有个样子,在顺天门外摆个座位,广开言路。可惜搞了几天就不耐烦了,而且没个皇帝气质,话痨,絮絮叨叨,大家都听不出头尾。《旧唐书·王世充传》记载说:“世充毎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姓奉事,疲于听受。”唉,“狗尿苔长在金銮殿上”,终究成不了事啊!
2.玄武门事变中有决断。在玄武门事变中,程咬金始终是个重要人物。太子李建成拉拢程咬金不成,便准备把程知节调为康州刺史。这个时候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被撵走了,正是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时候。程咬金听到这个消息大为紧张,直接找到李世民说:“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旧唐书·程知节传》)程咬金这是在帮李世民做决断,现在情况紧急,身边的人都被调走了,这回轮到我,我将以死抗命,你快做决断,自我保全吧。“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李世民下了决断,玄武门事成,程咬金官拜太子右卫率,后又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总结】识人明、认事清、有担当,一身见识都是在残酷的斗争中获得,绝对胜过只尚空谈的“掉书袋”。程咬金智力值“四星半”。
四、指挥能力如何?
统率值★★★★
程咬金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旧唐书·程知节传》)一身战功,为什么统率值只给了“四星”呢?实际上历史上许多名将的统率能力也只是这个水准,只有像白起、王翦、韩信、徐达等人才能达到“五星”标准。衡量统率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指挥大军团作战。
程咬金的军旅生涯起点很高,在瓦岗军时期,李密有八千精锐,分属四个骠骑,秦琼算一个,程咬金也算一个,号称“可当百万”。《旧唐书·程知节传》记载“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李密与王世充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程咬金是骑兵,也善于统领骑兵。但骑兵是开战先锋,特点是冲锋陷阵,骑兵主将注定不能当中军主帅。后归顺李唐,在李世民麾下听令。“授秦王府左三统军……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旧唐书·程知节传》)还是骑兵。程咬金在李唐整个统一战争中几乎没落下任何一场重要战役。也正因为如此,他成为李世民最信赖的大将之一,是秦王府的铁杆干将。
程咬金虽是一员猛将、硬汉,但是大家注意,他一辈子打仗都是在别人麾下,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时候。如果仅就此就对他的统率能力下定论,未免偏颇。那么他真正指挥大军团作战的时候表现如何呢?
“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 (《旧唐书·程知节传》)这次是总领大军,与突厥作战。刚开始战事顺利,尤其军中涌现出一颗新星——苏定方。唐军首战全胜,缴获无数。此时,一个小人出现了。程咬金手下的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苏定方战功,谎称手中有皇帝的密旨,说“以知节恃勇轻敌,委文度为之节制”。皇帝怕你轻敌,让我作为节制,并建议程咬金把部队结成方阵,将辎重放在中间,徐徐前进。而苏定方高度怀疑王文度矫旨,建议逮捕王文度,说:“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请囚文度,飞表以闻。” (《资治通鉴》卷二〇〇)
此时程咬金的态度令人遗憾,他很犹豫,王文度的馊主意,想必他很清楚,但旨意的事又分不清真假,索性默认了王文度的建议。这就体现了程咬金的弱点,他缺乏独挡一面的决断和霸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程咬金没有做到。结果唐军在王文度指挥下变得碌碌无为,“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陈,不胜劳顿,马多瘦死。” (《资治通鉴》卷二〇〇)最终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逃走,回朝以后,王文度因矫诏被处死,程咬金受牵连免官。
虽然事后不久,程咬金就被任命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自感年老无用,请求致仕。麟德二年,程咬金于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七岁。李治下令追赠程咬金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谥号为襄,陪葬于昭陵。
【总结】程咬金是一员能征善战的猛将,但独领一方的能力还有不足,可为将,不可为帅。统率力“四星”。
最后,从程知节到程咬金。
程咬金出身豪族、起于草莽,在大唐初起时立下汗马功劳,入凌烟阁,名列功臣第十九。但正史中的程知节,在普通老百姓中有距离感,正因有“程咬金”这个诨名,民间演义中也乐于把他塑造成粗中有细,鲁莽憨厚,爱耍小聪明,傻人有傻福的福将形象。民间文学以其强大的传播生命力,使得我们大多数人对“程咬金”的形象产生误解。
但毋庸置疑,演义中的“程咬金”远比正史中的“程知节”接地气,更符合人们心中的愿望,反倒是历史中的“程咬金”到底是什么模样,已经不重要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