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的元旦,梅先生默默地观看了马金凤的表演,之后亲自来到后台指导。梅先生非常喜欢她的表演,所以热情地邀请马金凤到自己的家中做客,两人一起长谈了两个小时。
从服装头饰到动作、剧本,梅先生都为马金凤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马金凤非常感激,认真地聆听梅先生的教诲,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回去后,她按照梅先生的建议,去欣赏了程砚秋大师的演出,仔细观察揣摩水袖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表演技巧。
站在舞台中央,享受着如潮的掌声,马金凤内心既欣喜又感慨。她深知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和坚持。每次登台前,她都会花费三个小时精心化妆,并等待漫长的候场时间。
尽管站着数小时感觉累,马金凤也从没喊过一声苦和累。
在金妮8岁那年,家乡遭遇了一场严重天灾,崔合利不得已携带女儿离开故土,抵达开封行乞。尽管金妮的嗓音并不出众,但她在武戏方面展现出惊人的天赋,学得飞快且技艺精湛。
尽管年纪尚小,但她在舞台上毫不畏惧,与父亲共同依靠唱戏维生。
马金凤深深了解,要在戏曲界立足,必须付出超越常人的努力。她每天趴在装满水的瓦罐上练嗓,风雨无阻。这样的刻苦训练持续了整整三年,在她额头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马金凤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她在舞台上穿戴的许多东西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母亲留给她一条假发,是母亲当年勤俭节约买给她的,这件事让马金凤感慨万分,她将这条假发珍藏了一辈子。
在14岁那年,马金凤首次担任主角,出演了《三娘教子》等众多经典豫剧。站在舞台上,她眼神坚定,动作干脆利落,仿佛天生就是舞台的王者。
最忙碌的时候,她每天要演出三场尽管年纪尚小,但她的表演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潜力,为她日后成为豫剧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的一天,马金凤的人生和一次看似平凡的遭遇发生了改变。一个年轻人跑到她的后台求救,被伪军追捕。马金凤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她迅速给年轻人套上戏服,假装在为他化妆,成功骗过了汉奸们。
在那紧张的时刻,马金凤表面镇定,内心却如擂鼓般剧烈跳动。
原来,当年的那个“年轻人”实际上是一位女性地下党员,为了方便工作和掩人耳目,她经常装扮成男人。马金凤对此感慨不已,因为她在无意间的善举,竟然救下了一位英勇的女地下党。
这段经历使马金凤倍感自豪,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艺术不仅可以带给观众欢乐,更可以在危难之际成为正义的庇护。
马金凤深知豫剧要持续保持长盛不衰是非常不易的。她每日都会严格地逐一执行训练计划,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唱腔,包括眼神和身段等技术,她都一丝不苟地精益求精。
无论在何时,哪怕是在演出日,她也会提前三个小时开始化妆,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长时间的候场拍摄,让马金凤常常需要数小时站立,她的双腿常有酸痛之感,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专注坚定的眼神。她常说:"除了演戏,我其他的也不会做。
正是因为老百姓的喜爱,我才能站在这个位置"正是这份对观众的深深感恩,让她能不断超越自我。
为了保护自己的嗓子,马金凤在饮食上很严格。每天早晚,她都会喝一碗自制的鸡蛋甜汤。这款用面疙瘩和鸡蛋制成的简单食物成了她保护嗓子的诀窍。
具体做法是:在碗里加少许面,倒水后,不停搅拌至光滑粘筷的面疙瘩,然后一边倒入已烧开的水中,一边在锅中搅拌,最后打入一个鸡蛋。然而,这种坚持也意味着牺牲。马金凤错过了很多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她生了三女一子,但孩子们长大后回忆起年少时分,竟然连和母亲一起吃饭的记忆都为数不多。
马金凤常年在外演出,一年也只能抽空回家看几次孩子。
尽管如此,马金凤与孩子们的感情依然很深厚。1976年,马金凤重返舞台时,她的女儿特意动手做了一件水衣送给妈妈当礼物。这份礼物承载了女儿对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也见证了马金凤为艺术付出的一切。
马金凤的人生就如同她在穆桂英角色中的呈现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体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名言真谛,成为了世人遵循的榜样。
马金凤的个人生活像她扮演的角色一样跌宕起伏。像同时代的许多姑娘一样,马金凤在十八岁那年结婚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张玉山是她的同行,虽然比马金凤大了一些,但母亲仍认为这桩婚事不错,认为它给女儿找到了一个可以相伴的人。
对马金凤来说,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她的身份注定了她在这段骗婚中处于弱势。更加煎熬的是,丈夫张玉山还沾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
最后,忍无可忍的马金凤勇敢选择了离婚,并且独自抚养女儿。
马金凤后来因为演戏与崔炎寿相识,崔炎寿当时是河南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毕业前选择放弃学业去当老师。他是一个超级戏迷,精通诗词,刚好弥补了马金凤在文化方面的不足。
然而,命运再次跟马金凤开了个玩笑。在那个特殊的五六十年代环境下,他们先后都遭遇不幸,最终被迫分离。这次离别,再次给马金凤的内心涂上了一层阴影。
马金凤将不同派别乃至不同剧种的特点融为一体,开了"帅旦"的先河。她对传统剧目的创新,比如将《老征东》改编成《穆桂英挂帅》,展现了她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创新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将成为后辈艺术家的宝贵财富。
马金凤虽然已经离开,但她的艺术精神将永远流传。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观众的真挚感恩,都将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每当有人提起豫剧,提起《穆桂英挂帅》,马金凤的名字都会被人们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