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名师讲座视频,管理培训课程,培训讲座,培训视频讲座下载。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门资讯 庄子

庄子

更新: 2025-05-30 11:49来源: 网友投稿浏览次数: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早年做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生活贫困。他学识渊博,交游很广。楚王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许他做宰相,都被他拒绝。他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建立了以“道”为主干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老,庄”并称,庄子在道家的影响相当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表面庄子与老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相同的。但就某些具体的内容而言,庄子明显地不同于老子,老子贵柔,主张戒盈防满,在现实关系中求得自身的长保。庄子则认为现实关系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严重束缚。主张超脱现实关系而尽情逍遥。他的这种思想是以“道”作为基础的。

庄子同样把“道”看作先天先地,生天生地的本体。但是他认为这种产生万物的本体并不具有物质性,不过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庄子知北游》)。他多次讲过,“道”是先天地生者,即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它恰恰是非物质的。这种非物质性的”道“就是”无“或”无无“:”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庄子在讲“道”的同时也讲气,甚至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但是,气并不是“道”而是“道”的派生物:“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庄子把“道”的概念坚持到底,不仅否定气的物质性和本源性。而且怀疑世界的真实性,断言“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在它看来,究竟世界是真有还是真无,也是无从知晓,无法确定的。不过庄子的道论,其重点不在于作本体的论证,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作为精神境界的“道”吉中道一点就是一个“虚”字,即从主观上遗落世事,超脱一切现实关系。

庄子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世间》)认为心中无知无欲,虚壹而静是得道的唯一途径。他进一步强调,为了追求“道”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在务“虚”上还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即“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师》)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是修道,得到的五个步骤。从外天下到见独,每前进一步,表示出在务“虚”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个泯灭古今,生死界限和一切事物界限的过程。

庄子的“道”正是这种彻底虚无的,无古无今,亦古亦今,不死不生,亦死亦生的浑浑沌沌的精神境界。这是庄子的“道”论的基本特点。“道”是大而全的整体观念,也是庄子观察事物的基本视角。庄子从这种视角出发,观察的结果是一切事物的特殊本质和界限如是与非,美与丑,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贵与贱,寿与夭,生与死等等都不存在。庄子追求一种在高层次上齐是非,等人我,泯灭物我界限的“道通为一”的境界。

庄子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秋水》)他以“道”为基准来观察问题,不仅“物无贵贱”,而且无是无非,无美无丑,无大无小。一句话,以道观之,齐万物而为一。“道通为一”这是庄子物质观的重要命题。庄子的物质观要求人们超越一切具体的物质取观察物质世界:“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齐物论》)莛是小草,楹是大柱,厉是丑妇,西施是美女。庄子认为,以道观之,莛的小与楹的大,厉的丑与西施的美以及成与毁等等,本来就没有分别“道通为一”的观点要求“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唯一贯”(《德充符》),“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

物化,这是庄子发展观的重要概念,表示物随“道”变动不居,流迁不定,因而没有也不可能有确定的本质。庄子曾以自己梦为蝴蝶的著名事例对这个概念作了说明。他说,他曾经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任意东西,好不开心,这时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就是庄周。突然醒来,却明确的意识到庄周就在这里,根本不是一只蝴蝶。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这是谁也弄不清楚的,顷刻之间,后不知前,此不知彼,变化万端,不可捉摸,者就叫做“物化”。

“道”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逍遥。“道通为一”,主体与客体为一以及“物化”等等都是逍遥的必要条件,因为要进入逍遥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泯灭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别,界限,做到是非双遣,物我两忘。庄子所说的逍遥,就是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其中特别强调“无待”。庄子认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克服有待与无待的矛盾,有待即有条件。庄子所说的“无待”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即“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坐忘”就是大道内外皆无或物我皆无,从而得以逍遥:“忘其肝胆,遣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庄子以“道”为骨架把宇宙观,认识论和人生观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宇宙观,认识论是人生逍遥论的基础,并最终归结为逍遥。庄子及其学说在历史上有过很大的影响。司马迁作《老庄申韩列传》,将“老庄”并称。魏晋以后,玄学家盛称老庄,庄子的地位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甚至高出于老子,由“老庄”并称改为“庄老”并称,嵇康有“读庄老”之说(见《庄子逍遥游注》),孙盛有“或问庄老”的提法(见《老子疑问反讯》),刘勰有“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之评(见《文心雕龙明诗》)颜之推更把《庄子》列为“三玄”之首:“《庄》《老》《周易》。总谓三玄。”(见《颜氏家训勉学篇》)不仅如此,庄子在魏晋时期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两晋文学家嵇含曾作《吊庄周图文》,指出当时“户咏恬旷之辞,家画老庄之像。”他还写到,当时的贵公子,帝婿王弘远在自己的豪华住宅里,画上庄周的像,并广延朝士,凭吊庄周:“帝婿王弘远华池丰屋,广延贤彦,图庄生垂纶之像,记先达辞聘之事,画真人于刻桷之室,载退士于进趣之堂。”(《吊庄周图文》载《全晋文》卷六十五)

唐代帝王在尊崇老子的同时也敬重庄子。当时的“崇玄学”,其主要内容是学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朝廷规定“待习业成,每年准明经举送至省”(李隆基:《命两京诸路各置玄元皇帝庙诏》)。《庄子》在唐代是官方学术之一

热门推荐

广告位: 260PX-250PX

Copyright © 2002-2022 海纳资源网 版权所有 联系QQ1442716096 Powered by EyouCms

黔ICP备2021001906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