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同《春秋》一样,他的起止年代亦为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它主要对《春秋》进行解释,阐释历史十分简略。相传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公羊高所作。《公羊传》的历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政治性,阐述春秋这部书。表达了“大一统”和“拨乱反正”等大义,这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原则; 二是具有变易性,它认为春秋242年不是凝固不变、铁板一样的,而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这就是著名的“公羊三世说”;三是具有可比附性。《公羊传》在历史上的影响更为深远。汉代时期,公羊学盛极一时;近代时期,公羊学再次复兴,成为戊戌变法的思想武器。公羊学派中有影响的人物有:东汉时期的何休、唐代的徐彦、清代的孔广森、龚自珍、魏源,近代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
《左传》是我国史学上的名著,同《春秋》一起被奉为历代经典。因《春秋》措辞隐晦、记载简略,后代的作者对它进行了引申解释,流传至今的有《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其中《左传》是最为重要的体例,分条附在《春秋》之后,故称《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左传》全书共30卷,按鲁国13位国君在位的顺序分年记史,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共记载了259年的史实,计18万余字,大部分内容是传注《春秋》重要史实的过程,用事实解释《春秋》。它广泛采用当时的史学记载,旧文简册和口头历史传说,删繁就简,内容丰富,叙述详尽,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如聘问、会盟、征伐、城筑、婚丧、篡弑、族灭、死亡等。展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诸侯、卿大夫的活动及各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角逐,深刻的揭示了社会变动的内在原因及其趋势。《左传》通过个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示历史画面,共记述了数百次军事战争,其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部分是应对辞令。《左传》被后世称为“叙事之最”,是我国叙事散文成熟的标志,其中有不少名篇流传于世。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不但是我国杰出的编年史著作,还是我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穀凉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也称《春秋穀梁传》、《穀梁春秋》。上起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止于公元前481年(鲁哀公14年),是解说《春秋》的一部典籍,同《左传》和《公羊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一般认为《穀梁传》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穀梁赤(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学生)。《穀梁传》题材方面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文风方面准确凝练;思想方面提出“著已传著,疑以传疑”的主张,即历史家记载史学时要遵从忠实于历史的原则;内容方面强调礼乐教化、宗法情谊和尊王思想,宣扬儒家思想,大受统阶级的欢迎,对于研究秦汉时期和西汉初年的儒家思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