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在办户口时了解到,杭州市还有3多人,由于名字中带有“璆”、“喆”、“燚”、“烺”、“垚”、“樑”、“栟”、“禤”(还有不少电脑无法输入)等冷僻字,难倒了电脑,暂时办不出第二代身份证。
据派出所户籍警介绍,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中最常见,但以冷僻字取名的现象并未止于上世纪80年代。户籍警说,他们每个月都会碰到几个因为名字中带有冷僻字而报不上户口的。
个性化取名——带来尴尬和麻烦
昨天下午,笔者来到西湖公安分局户政科,值班的任警官找出一张居民办证时填写的“冷僻字填报表”,问道:“你说这个(有点像丐)字读什么?我请很多人帮我查了,谁也不认识这个字。”
这样的尴尬不仅户籍警才会碰到,大学教师也时常会遇到。浙江工业大学的文学博士彭教授,每年带新生班级时总要先向教务处要一份学生名单,如名字中有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把读音查出来。彭教授说,不少名字中的冷僻字一般的辞典还查不到,只有在《康熙字典》或《辞海》里才有。彭教授说,有时候教务处工作忙,没有及时将打不出的字手写到花名册上,这样,老师点名的时候就会出洋相。比如把学生的名字喊成了“张口晨”,“王口”等,其实那个所谓的“口”,只是教务处打印学生名单时用来表示无法打出的冷僻字的空格符号。
名字当中的冷僻字不仅给别人带来尴尬,还给本人带来了麻烦。除了办理身份证,办医保卡也会受阻,到银行办信用卡时也要“看电脑的脸色”。不少想出国旅游、学习的人,在办理出入境手续时,也因为名字当中的冷僻字,无法顺利拿到护照和签证,为此多了几趟奔波,吃足了苦头。
姓名文化——时代的烙印
姓名,作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是父母送给宝宝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名字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美好祝愿,也反映了父母的思想理念和审美情趣。而从社会大范围来看,每个历史时间段的名字,都折射出了那段时期的社会特征、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
对于“冷僻字取名难倒电脑”一事,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感兴趣的倒是从中反映了姓名文化的演化。他认为,这个现象反映出当下人们的个性化追求越来越强烈,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宽容。
吴教授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起名。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个人的姓氏是家族所传,父母所授,标识着血缘和衍生,不能更改,而名字作为文字符号,却带有时代变迁的信息,铭刻着不同的文化观念。中国人的名字从古代衍变至今,已经从原来的宗族符号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些反映时代特征和重大事件的名字也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和70年代初出生的人,叫“红军”、“建国”、“胜利”等的特别多,这恰恰代表了那个时期的一种时代特征。
吴教授认为,以生冷字取名,张扬个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特征: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时代,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着迷于与众不同,无不以各自的方式追求和演绎着个性,孩子的名字更是要与众不同。
升级汉字库——速度跟不上想法
社会学家冯钢认为,冷僻字现象是中国常用汉字少而人口众多造成的。中国两万多汉字中,常用字只有三五千,而中国人口却有13亿多,为了避免重名现象带来的不便,有些家长会选用一些不常用的汉字给孩子命名。由于大部分人只认识不到一万个汉字,而电脑字库中没有相应汉字,因此,冷僻字就会惹出种种麻烦。
正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启动了《人名规范用字表》的制订工作。然而,规范人名用字的建议一经提出,就在网上引发争议。相当数量的网民认为姓名权是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公民都拥有取名字的自由。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地增加生僻字库、积极地提升系统信息识别能力才对。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姓名作为代码和符号,并非只是个人的事,别人要正确称呼你的姓名,才能保证你用这个名字进行正常的社会交流,进行规范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在信息化社会,冷僻字违反了信息社会简捷、便利的特征,已经成为信息化的瓶颈。
户籍警小陆告诉我们,我省为了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电脑冷僻字库已经进行了三次升级。然而,只有公安部门的字库升级,其他如银行、交通等部门字库并没有做相应的升级调整,名字里带有冷僻字的人,照样麻烦一大堆。
省语委办的徐伟标处长告诉笔者,《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办法》(草案)日前刚出台,该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人名用字应当使用规范汉字,提倡使用常用字。为了生活方便,建议市民取名尽量不要用冷僻字。(本报杭州8月18日讯)
Copyright © 2002-2022 海纳资源网 版权所有 联系QQ1442716096 Powered by EyouCms